中国有句老话叫“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不少人因此形成了“刻板印象”,认为冬天就不宜吃姜。
事实上,这句话只是提醒人们,萝卜性属甘寒,天冷时多吃有利于清解积热;生姜性属辛热,温胃健脾,夏季多吃可以改善内虚。
冬天怎么用好一块姜
以每百克所含营养成分来看,姜富含B族维生素以及铁、镁、钾等矿物质。但生活中,它通常用作调味品,人们不会大口来吃,食用量相当少,营养贡献可以忽略不计。
中医认为,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有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风寒感冒、呕吐、喘咳、 胀满不适等。
现代药理证明,生姜既可内服也可外用,食用一般用子姜,药用宜用老姜。
风寒感冒
生姜配葱白
风寒感冒初期或症状较轻者,可用生姜6克、葱白5根、红糖适量,煎汤热服。
脾胃弱、消化不良兼咳嗽者,可加白萝卜250克;伴有发热口渴者,加绿豆15克、白萝卜30克、大枣4枚。
对于感冒身疼、关节酸痛、发热不降者,可用生姜、葱白各30克,食盐6克,白酒一盅。将生姜、葱白、食盐共捣成泥状,加白酒调匀,涂擦前胸、后背、肘窝、手心、脚心。
关节疼痛
生姜热熨敷
气温骤降,有些人会感到腰痛、关节疼痛,此时,可将生姜切成一厘米厚的片,放在浓盐水中煮熟,然后用热的生姜片外敷腰部和膝关节。
除了把生姜煮熟,也可以把鲜姜捣烂取汁,干净棉花浸入姜汁中再晒干。然后将晒干的药棉敷在关节疼痛处,包上纱布,有利于活血散寒、舒筋通络。
手脚冰凉
喝姜枣茶
将适量生姜、红枣切片煮熟后,放温,再加一些蜂蜜,喝上一杯,可以有效驱寒润燥。
中医认为,生姜具有祛风散寒、温胃止呕之功效,尤其对阳气较虚的中老年人和宫寒怕冷的女性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这款茶饮平时手脚冰冷、吃凉东西容易腹泻的人可以多喝。
并非人人适合吃姜
姜作为调味品,能去除牛羊肉、海鲜类食物的膻腥味。姜也能通过增加消化液分泌,来帮助高蛋白食物的消化吸收。
需要提醒的是,姜皮呈凉性,与姜肉一起食用能起到平衡作用,一般情况下吃姜无需去皮。
姜虽有食疗和药用价值,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吃。
这些人吃姜最好
体质偏寒者
体质偏寒者通常会有怕冷、手足发凉、吃冷食后易腹泻等症状,这些人适合多吃姜,因为姜性温,可以用来温中驱寒。
胃寒者
胃寒者如有喜食热饮、干呕清水等症状,食用生姜比较合适。
人们好凉,经常吃些冷饮和凉性的水果,造成寒凉侵胃,这时如果及时喝点姜枣茶,将有助于驱逐体内风寒。
食欲不振者
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姜可以刺激胃液分泌,帮助消化。
这些人不宜吃姜
手脚心发热的人
这类人属于阴虚体质,是体内津液不足所导致。而生姜性温,会容易耗损津液,还会出现口干、眼干、心烦易怒、失眠等症状。
肝炎病人
常吃姜会加重其症状,因为生姜引起的燥热对炎症的消除不利。
口臭的人
中医认为口臭是由胃热所致,生姜性温,胃热的人吃会加重原有的症状,甚至引起牙痛、头痛、痔疮出血等症状。
便秘人群
因为便秘多属于肠热,此时如果过食生姜,会加重便秘症状。
晚吃姜赛砒霜,不是瞎说
关于生姜,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晚吃姜赛砒霜”。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中医:生姜属阳,干扰阴气内守
传统中医学认为,昼夜分阴阳,一日之中,昼属阳,夜属阴。食物和药也是如此。生姜作为食物和中药,都属阳。
《黄帝内经》有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意思是阴阳要互相制约平衡,才能达到身体内在的协调,否则容易引起不适甚至疾病。
夜幕降临,此时属阴,若阳气入阴,会干扰到阴气的内守,因此晚上大量吃姜不合适。
药理:姜辣素刺激神经系统
在药理作用上,生姜所含的化学成分中有“姜辣素”,会刺激口腔以及胃黏膜。
早上吃姜可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刺激胃肠蠕动,但晚上大量食用会刺激到神经系统,使人体处于兴奋状态,影响到睡眠质量。
患有心脑血管、胃肠道类疾病的人群,晚上食用大量姜,容易加重病情。
专家提醒:存在以上问题的前提是“大量”,如果秉持着适量原则,用量控制在3克到9克之间,对健康人来说是没问题的。
但有胃炎、胃溃疡,或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晚上最好别吃了。
中医养生讲究要顺应自然,平常心对待即可,“晚吃姜赛砒霜”的说法都是基于“过度”的情况,晚间炒菜时候放一点生姜调味是无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