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再活一甲子,养生让生活更有质量!

再活一甲子
手机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为什么中医说:黄芪拔肾根、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

作者:蜀山野人
【本内容为故事性医疗科普文章,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
老王一脸困惑地站在中药铺门口,手里攥着一张写满草药名字的方子,心里七上八下。他记得小时候,每次生病爷爷总会煮一大锅黑乎乎的中药,喝完病就好了。可现在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让他犯了难:黄芪拔肾根?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这些药不是应该补身体的吗,怎么听起来像是在伤害身体呢?
就在老王左右为难之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中医从药铺里走了出来和蔼地问道:"小伙子,看你在这里站了好一会儿了,是不是对方子有什么疑问?"

老王如获至宝连忙把心中的疑惑说了出来。老中医听完哈哈大笑:"现在的年轻人啊,懂得是不少可惜都是一知半解。来来来,进来坐,我给你好好讲讲这其中的门道。"
老王跟着老中医进了药铺,只见里面古色古香,墙上挂满了各种药材图谱,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草药香。老中医给老王倒了杯茶开始娓娓道来。
"你说的这几味药,黄芪、柴胡、葛根都是中医常用的好药。可不是说用了就会伤身体,关键在于怎么用、什么时候用。就像菜刀用得好能切菜做饭,用不好可就伤着自己了。"

老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老中医继续说道:"我们先来说说黄芪。黄芪性味甘温,是补气的圣药。它能补脾胃之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可有人说它'拔肾根'这是怎么回事呢?"
老中医停顿了一下喝了口茶接着说:"这里的'拔肾根',并不是真的把肾脏拔掉,而是形容黄芪补气太过猛烈,可能会影响肾阴。就像一棵树如果只顾着长枝叶,不注意根系时间长了树就会倒。所以对于阴虚火旺的人,单纯大剂量使用黄芪确实不太合适。"

老王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柴胡呢?为什么说它'劫肝阴'?"
老中医笑着说:"柴胡是疏肝解郁的良药,对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很有效。'劫肝阴'这种说法,主要是因为柴胡性味辛苦微寒,有升发之性。如果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会耗伤肝阴。就像一个人总是紧张兮兮的,时间长了身体肯定会吃不消。但是适量使用柴胡不仅不会伤肝,反而能保肝护肝。"

老王连连点头又问道:"那葛根呢?为什么说它'竭胃汁'?"
老中医解释道:"葛根性味甘辛凉,能解表退热、生津止渴。它'竭胃汁'的说法,主要是因为葛根有较强的升阳作用。如果脾胃虚弱的人长期大量服用,可能会影响胃液分泌导致消化不良。但是适量使用葛根,不仅不会伤胃还能增进食欲呢。"
听完老中医的解释老王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说法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不能完全照搬啊!"
老中医欣慰地点点头:"没错!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同一味药用在不同的人身上,效果可能大不相同。就像黄芪对于气虚的人来说是大补之药,但对阴虚火旺的人就不太合适。柴胡对肝郁气滞的人很有效,但对肝阴不足的人就要谨慎使用。葛根对于感冒发热的人很有帮助,但对脾胃虚弱的人就要慎用。"

老王若有所思地说:"听您这么一说,我明白了。用药还是得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啊!"
老中医欣慰地笑了:"你能理解这一点就很好了。现在很多人对中医有误解,其实是因为不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整体平衡。我们用药不是单纯地针对某个器官或症状,而是要调节整个身体的平衡。"
老王突然想到了什么问道:"那医生,我这个方子您看行吗?我最近总是感觉疲劳,腰酸背痛,睡眠也不太好。"

老中医接过方子仔细看了看,又详细询问了老王的症状和生活习惯。原来老王是一名程序员,常年伏案工作,作息不规律,饮食也比较随意。
老中医沉思片刻说道:"你这情况主要是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这个方子基本可以不过我建议稍作调整。黄芪的剂量可以适当减少,加些枸杞、山药来滋补肝肾。另外再加点当归、川芎,可以活血化瘀,缓解腰背酸痛。"
老王连忙掏出手机记下老中医的建议。老中医又叮嘱道:"药物调理只是一方面,你还要注意作息规律,多运动,饮食要均衡。中医讲究治未病,平时多注意保养,比生病了再来治疗要好得多。"

老王恍然大悟:"原来养生这么讲究!我以前只顾着工作,忽视了身体难怪会这样。"
老中医欣慰地说:"你能意识到这点就很好。记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工作再忙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临走时老中医又叮嘱道:"对了平时可以喝些养生茶,比如枸杞菊花茶、山楂决明子茶等,都有很好的养生效果。但是记住再好的养生方法也不能过度。什么都讲究一个度过犹不及啊!"
老王感激地向老中医道谢,拿着调整后的方子去抓药了。走出药铺他看着手中的药包,心里暖暖的。他决定从今天开始要好好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个懂得养生的新时代青年。

这次偶然的邂逅,不仅解开了老王对中药的疑惑,也让他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中医不是简单的辨证施药,而是一种平衡身心、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那些流传已久的药性谚语,并非是要人避之不及,而是在提醒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每一味药材,根据个人体质合理使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养生知识,不应该盲目跟风,也不该全盘否定。关键是要学会辨别,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正如老中医所说,养生之道,贵在平衡。无论是用药还是日常生活,都要把握好分寸,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让我们珍惜中医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用科学的态度去理解它、运用它,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毕竟健康的身体才是我们探索世界、实现梦想的最好基础。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登录后可发表评论

再活一甲子
南洋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