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今天,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颐养、老有善养,已成为每个家庭面临的现实问题。然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观念,面对养老这道相同的人生命题,每个人却有着自己不同的答案。
老年人:“居家养老让我更安心” “人老了,喜欢待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家住北京的王阿姨今年已经70多岁了,“像我这种身体还算硬朗,就是腿脚有点不好的老人,都选择在家养老。我的好几个‘老伙伴’也是这样,平常帮孩子做口热乎饭吃,没事儿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也算是比较安逸了。” 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像王阿姨这样,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在我国占比较高。 然而,居家养老的老人在家安全性较低,一旦有恙或发生意外,容易耽误治疗时间。为此,我国通过组织试点、完善政策、鼓励创新等手段,持续推动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医院与护理院、养老机构合作,让高标准的医疗服务下沉基层;社区为老年患者设立“家庭病床”,家庭医生定期上门巡诊……近年来,为促进医养结合发展,各地开展了许多积极尝试,让老年人享受到更便利的医疗服务。 “在熟悉的环境,有亲情伴随的居家养老,是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期盼。”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在近日举办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近五年,中央投入50亿支持居家社区养老试点。 在北京,有专人上门为老人家庭进行“独家定制”的适老化改造,让老人生活过得更舒服;在青岛,得益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开展,老年患者及家属不仅省去了路途的奔波,降低了转运的风险,还减轻了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让老人就医更便捷;在广州,长者食堂开的红红火火,老人们的“用餐难”问题在这儿得到了妥善解决,丰富的菜品兼具高性价比,让老人暖胃更暖心…… 据高晓兵介绍,“十四五”时期,国家还将不断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在养老服务设施上,民政部门要在城市地区建立“15分钟圈”的养老服务圈。在农村要建立县、乡、村三级的养老服务网络。 在丰富服务方式上,除了要规范和继续推广相对比较成熟的家庭养老床位、农村互助幸福院、老年饭桌、居家养老的适老化改造。同时,还要创新方法,比如时间银行、智慧养老、养老顾问等等。 在养老服务平台上,民政部门立足于建立区县街道、乡两级的养老服务中心。
中年人:“存钱去养老院不为子女添负担” 对于养老,行至中年的刘叔叔已经开始寻求自己的解题思路,以便答好数十年后自己的那道“养老题”。 “我们已经经历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现在手头宽裕点,不希望给子女添负担,存钱去养老院是个不错的选择。”他说。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2.9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1.0万张,比上年增长5.9%。其中,全国共有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3.8万个,比上年增长11.0%,床位488.2万张,比上年增长11.3%;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 29.1万个,共有床位332.8万张。 “养老院的各种配置以适老化为标准,处处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还提供24小时的急诊医疗服务,之前已经去参观过了,我住着放心,子女也安心。”刘叔叔边说边向记者展示自己之前看过的养老院简介。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扩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更好满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养老机构通过医养结合的方式,提升机构服务质量,让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还有一些地区试点实施“居家医康养”模式,对适合居家养护的老年患者设立家庭病床,提供疾病诊治、康复护理等一样服务。 年轻人:“未雨绸缪才是真” 外部社会的老龄化、家庭范围的少子化、自身未来保障的焦虑,正挤压着当代的年轻人们。“虽然在我这个年龄,养老似乎有些遥远,但未雨绸缪总是好的。”刚刚开始工作的溪溪对养老亦有自己的规划。 “可以买些理财产品、也可以每个月存一笔钱。”她说。曾有数据报告显示,中国居民的养老意识连续三年持续提高。在接受调研的6万多名受访者中,约70%的年轻人(18-34岁)表示,市场的大幅波动促使他们增加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约40%的年轻人表示,开始仔细规划用于养老的长期投资。 “身边有朋友是做理财规划师的,他们建议理财应该保障和投资相结合,一部分买些保险产品抵抗风险,另一部分做投资获得一些额外的收益。”溪溪说道。 没有一片树叶不落下,没有一年不入秋。人亦如斯,老是人生的必然状态。如何安顿好老年人,让他们更融洽地融入家庭中,这是当代年轻人正寻求答案的一大命题。而作为被赡养的老年人,也同样在寻找新的自我价值,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