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健全”是养娃最低标准?培养一个“心智健全”的孩子绝非易事。
“‘双减’实施过程中,家长们会遇到很多具体问题,可能100个家庭有100种问题,不容易被看到,也很难用共性举措去解决个性化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们看到很多积极效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困难。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陈雪峰
从孩子的全面发展而言,未成年的每个阶段都是关键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年初,家庭教育促进法生效,从法律层面定位了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但是,家长不是天然地就会教育孩子、天然地就会当好第一任老师。
“所以,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妇女联合会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协同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工青妇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利用各自的资源和条件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陈雪峰说。
此外,还要鼓励开展家庭教育研究,鼓励高等学校开设家庭教育专业课程,支持师范院校和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培养家庭教育服务专业人才,开展家庭教育服务人员培训。
要培养一个心智健全的孩子,
学校、家长和社会需共同努力,
各方形成共识。
陈雪峰指出,智力对孩子的成长发展的确重要,但它不是孩子成长的全部内容。
“要培养一个心智健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孩子,需要从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和道德发展等方面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现实中,家长们往往更重视孩子的身体发展和认知发展,而忽视社会性发展和道德发展。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和社会适应,道德发展影响孩子能否明辨是非善恶、遵守社会规范。
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的并不容易,但通过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各方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用这样的理念去推进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进亲子关系、塑造社会氛围,在孩子的全面发展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心理健康教育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除此之外,陈雪峰还提出儿童青少年期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师资队伍建设
很多学校为了满足师生比等数量上的要求,通过兼职、转岗等方式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很难保证其专业能力。心理健康教师的对口专业是心理学、教育学和医学,各地可以根据这一指标了解当地中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并逐步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
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学校开设了课程,但因为缺少师资和教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群体共性,也有个体差异性,要对不同学生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特定问题进行相应的教学研发。
突发事件心理应对体系建设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研过一部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只有极少数学校提及与卫健部门或医院合作建立预警和干预机制,能及时开展危机干预或及时完成问题学生的转介。大部分地区没有建立应急体系,很难预防和早期识别问题学生,错过了早发现早干预的关键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