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9月23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秋分」。 老话常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医科「赵奉茹医生」介绍到,秋分节气的特点就是——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日下降。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节,此时做好养生工作,十分重要。 秋分养生,谨记“四防” 2021 · QiuFen 赵奉茹医生表示,秋分时节的养生,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重点注意: 一、起居——防秋凉 秋分时节昼夜温差大,应注意保暖。尤其对于一些有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胃炎的人士,因气温变化,气血运行减慢,会引起病情加重,所以更要适当做好保暖准备。 尽管古语常说“春捂秋冻”,但赵奉茹医生提醒:人的身体有3个地方不能冻↓ 头 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受凉后还会引起头痛等不适。 另外,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外出的时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 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机体阳气。 一些脾胃虚弱,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还可采取在肚脐热敷的方法,驱寒助阳。 脚 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经的路程也最长。而脚又汇集了全身的诸多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 足部寒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所以足部的保暖工作也不能忽视。 二、饮食——防秋燥 秋季燥气伤人,而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津干液燥”的现象,比如咽喉发干、皮肤干裂、大便干燥等。 所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身体补充饱满的水分。既要多多喝水,也要注意皮肤保湿。 日常饮食上,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柿、葡萄、石榴、甘蔗、萝卜、番茄等新鲜果蔬,以养阴润燥,避免燥邪伤害。 三、运动——防秋乏 “春困、秋乏、夏打盹”,进入秋季,不少人会出现 “秋乏”,典型症状就是浑身疲软,精神欠佳,睡意连绵,呵欠不断,食欲增强却又不易消化。 对付“秋乏”,应从起居上进行调节,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切忌过劳,正如《黄帝内经》中“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四、心情——防悲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天万物枯败,一片昏黄,易使情绪受到消极影响。而忧思多虑,会伤肝脾,致使百病纵生。 应注意调养脾胃,多晒太阳,多补充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有助于改善情绪。 多事之秋,小心疾病找上门 2021 · QiuFen 赵奉茹医生提醒到,秋季往往还是许多疾病的高发期,以下3类疾病大家要重点预防: 呼吸系统疾病 一方面,秋分后天气转凉,若下雨的话,气温下降更为明显。 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 另一方面,秋季干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 古语有云:“白露身不露,着凉易泻肚。” 天气渐渐凉爽,食欲会有所增加,易暴饮暴食,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 加上昼夜温差较大,易引起腹部着凉,可能诱发结肠过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 同时,此时节也是肠道传染病全年发病的第二个高峰期。所以,秋冬季要防脾胃受寒,不可赤膊贪凉。 心脑血管病 秋季早晚温差大,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来说,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
因此,在季节更替之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