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Joshua3岁、Eric4岁的时候,有段时间两孩子想做什么却遭到我反对的话,也都冲着我说过类似的话:
“妈妈,我讨厌你!”“妈妈你走开,我再也不想看到你了!”“你不是我妈妈,我才不要你做我妈妈呢!”
那会儿如果有亲戚刚好来串门,孩子也很容易把叔叔阿姨们当成“发泄对象”,比如直截了当地拒绝跟对方握手:“我不要,我不喜欢他的样子。”
如果我们对此很生气的话,孩子往往比我们更加生气,甚至要做出跟我们决裂的举动,但如果我们真的让“彼此都冷静一下”,孩子内心的抗议更为明显,崩溃、咆哮,这些我家两个现在看起来脾气特好的孩子们,都试过。
坦白说,最开始听到两兄弟跟我这么说的时候,当然也有过生气和沮丧,毕竟没有人喜欢听这些话呢,当我们爱的人,甚至可能要照顾一辈子的人说出这些话的时候,人心也是肉做的当然会疼。
我曾经会非常介意里面的内容,也跟他们说过这类的话,“你们不能这么说话”、“这样子的行为是不礼貌的”、“你如果讨厌我的话,那我也讨厌你”,可是这并不能真的解决问题,因为每次说完之后不仅孩子们更生气,我也立刻就后悔。
想着自己怎么又陷入了不成熟的队列里,因为这些话基本上都是意气用事,并非我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我也不断提醒自己,这种反应不成熟,未来不能再这么做了。
后来我开始换了一种方式,我专门针对孩子们那时的敌意,重复练习了一句话来应对,效果很好。不仅成功地修复了孩子内心的敌意和愤怒,而且也让孩子学会了如何面对人际关系。
后来不知不觉地,孩子们这些“口不择言”的表现慢慢就消失了,就好像这些唐突、无礼根本没存在过一样,这些缺乏思考的行为他们自己修复了。
那句话是什么呢?其实便是“我爱你”。
“我讨厌你!”孩子对我大声地说。
“我爱你。”我开始尝试不去跟孩子开战,而是站在旁边肯定我的心意。
“我很讨厌你!”孩子仍然固执地冲我大喊。
“我很爱你。”我仍然站在旁边再次肯定我的心意。
“我最讨厌你了!你是一个坏妈妈。”孩子竭斯底里地喊,并且想要冲过来推开我。
“我仍然很爱、很爱你。”对孩子做出再三保证后,我会去尝试接住冲过来想推开我的孩子,抱住这只受伤的、暴躁的“小刺猬”。
虽然我们的交流很简短,表面上看都是围绕“我讨厌你”和“我爱你”之间来争执,但是效果却比我想象中要好,当孩子接受了我说的“我爱你”的时候,他们的脾气就基本上被缓解了,他们会温柔地拥抱我,并且告诉我,“妈妈,其实我也是爱你的。”
为什么这句话能治愈孩子内心的不满和咆哮呢?恰恰是因为我们在面对孩子情绪风暴的时候,处理方式更成熟、更明智了。
我们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示范,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自我控制、什么是同理接纳。可是实际操作中我也发现,如果大家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说“我爱你”,这句话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它也会失去内在的作用,所以今天我就来说说这件事情。
01
成熟是我们懂得如何经受别人的情绪风暴
其实在孩子情绪风暴中我们如果能够提供正确的示范,帮助孩子所学习到的,是修复能力。
孩子如何习得重新跟周围的人交流的能力,对孩子一生的幸福至关重要。当孩子通过哭泣、大闹甚至口不择言来抗议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实际上渴望的,不是冲突和开战,不是批评和指责,而是情绪上的接纳。
因为他们还没有语言技能并且成熟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但是我们绝对有,所以当我们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这份接纳的时候,孩子就会重新恢复平静,只要孩子能够重新、自发地恢复平静,便是孩子进一步学到基本人际交流技巧的时刻。
所以“我爱你”这三个字虽然很简单,但却是父母的一种榜样的示范。我们的孩子虽然没有办法避免生活中所有的挫折和痛苦,这些都让还不够成熟的他们心烦意乱,想要跟全世界开战,但是如果他们能够学会经历了挫折和困难之后,仍然可以恢复平静,仍然感受到世界对他情绪上的接纳,他就能具备经受挫折的能力。
情绪恢复得越快,心理弹性越高,享受快乐的能力也会越强。
要真的做到这点,需要我们学习用新的视角去看待愤怒。我们首先要意识到愤怒是所有人都有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如果孩子生气的话,他们也需要表达出来。而我们真正要做的,并不是否定孩子表达愤怒是错误的,而是引导孩子如何用更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愤怒,因为这是每个人一辈子都很需要的情绪调节能力。
02
不要关注说什么,而是了解为什么
“我爱你”这句话很简短,但实际上你也不需要只认为这三个字就可以解决一切纷争,你完全可以换成一段含义相同的话,那便是:
“我很伤心,我知道你很生我的气。”“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我的气,但是我无论如何都爱你。”“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我不介意,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想讨论让你不开心的事情,我都会在旁边听你说。”
这也是为什么停留在表面上去学回应的话术是不可行的,我们不了解这些话背后的深层含义,话术根本没有意义。
学龄前孩子口头上发脾气的时候,大多数是对于某些特定事情的反应。比如Joshua想玩更多的iPad,Eric不想刷牙,所以他们通过说“我恨你”来表达他们的疲倦、沮丧、或者想挑战家庭的规则底线。
这个时候,你也许会发现,一个有规则、有原则的家庭,孩子虽然会挑战底线,但是孩子接受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会更强,因为很大程度上,有规则的家庭可以提供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专门研究孩子情商和社交商的哈佛学者丹尼尔·戈尔曼便支持这个观点,“如果父母能给孩子设立规则,同时又为孩子找到一个更好的宣泄途径的处理方式,能够帮助孩子对父母产生安全的依恋感觉,让孩子明白自己即便再调皮的时候,也能够得到父母的理解。”
所以换言之,当孩子因为规则的束缚而大声哭泣的时候,我们也依旧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但iPad时间已经结束了,但我们可以明天再看。”因为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不想被约束,反抗规则,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了。
我们唯一要避免的一点是,在家里定下太多的“不平等条约”,让规则成为父母主观喜好的产物,而不是维持家庭平衡的规范。
03
当孩子说伤人的话时,我们可以做什么
当我们明白情绪上的成熟,和规则意识的示范都可以有利于孩子过渡这段“不成熟”表现的时候,我想我们也许也会更轻松一些。实际上在面对孩子说出伤人的话时,有一些措施和方法是我们可以做起来的:
1.保持冷静,如果实在被孩子的话伤到了,请记得要大力呼吸。提前准备好一些“话术”有助于你应对,想想要说什么,怎么说,然后再把话说出来。
2.注意你在跟孩子沟通时的非语言交流,比如语气、音量、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语言速度,这些都非常重要。孩子基本上都会敏锐地注意到你的一言一行,也会对你的非语言信息做出解读和判断,所以要尽可能避免一些让人感觉不大那么舒服的做法,比如交叉双臂的防御姿势,转动眼睛的漫不经心,语速过快的咄咄逼人,这些都不合适。
3.语言反馈要足够简短直接,并且给孩子指出方向。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只是无由来的发脾气,可以简单地告诉孩子“没关系,我无论如何都爱你”;如果孩子是挑战家庭的秩序,那我们也同样可以斩钉截铁地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公共场合我们不能大声喧哗”。
总而言之,让自己的态度保持中性,记住我们的目的都是帮助孩子认识到发脾气不能真的解决问题,我们有更多更有效、更温和的方式来调整,我们的态度是自信、平静,而不是对峙、讲道理和咄咄逼人。
其实跟孩子接触久了,时常觉得他们跟刺猬是很像的。有时候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蜷缩起来,给自己筑起一道保护墙,不让任何人靠近。
但实际上真正能够融化这层保护墙的,不是去跟孩子开战,用对峙和炮火让彼此都伤横累累,而是我们如何给刺猬身上的刺,找到掩盖刺的好工具。用满盒子像爆米条一样的泡沫,去搭建彼此拥抱的桥梁,只有那一刻,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地感觉到安全。
希望我们都能内心柔软而有原则,身披铠甲而有温度,这便是温和而坚定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