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咨询,说前段时间看到有研究称,喝牛奶会增加癌症的发病风险,吓得他赶紧放下了手中的牛奶。 这个研究是由英国和我国的学者主导的,研究人员对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队列(CKB)中超过51万名成年人流行病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与从不摄入乳制品的人相比,经常摄入乳制品的人患癌风险更高。
实验中参与者当时平均年龄为52岁,来自10个地区,包括5个城市(青岛、哈尔滨、海口、苏州和柳州)和5个农村地区(来自四川、甘肃、河南、浙江和湖南)。 研究中通过调查问卷调查参与者过去1年的饮食习惯。调查问卷中将所有食物分为12个组,食用频率分为5类:即每天吃、每周4-6天、每周1-3天、每月吃、从不/很少吃。
在所有参与者中,平均每天乳制品的摄入量为37.9克,其中: 68.5%的人从不或很少食用乳制品,平均每天摄入量为24克; 11%的参与者每月至少食用一次乳制品,平均每天摄入量为44.4克; 20.4%的参与者摄入牛奶的量最高,频率为至少每周食用1次乳制品,平均每天的摄入量为80.8克。
在平均10.8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到29277个癌症病例。在调整了各种协变量后,研究人员发现: 经常食用乳制品者: ·癌症总体发病风险提高9%; ·肝癌发病风险提高18%; ·女性乳腺癌风险提高22%;
每天每多摄入50克乳制品: ·癌症总体发病风险提高7%; ·肝癌发病风险提高12%; ·女性乳腺癌风险提高17%;
该论文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可能与乳制品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支链氨基酸、乳糖、饱和脂肪酸和一些脂溶性激素等因素有关。 那么,牛奶真的不能喝了吗?先别着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首先,饮食与癌症关系非常复杂,很多因素有致癌或抑癌作用。 研究中,将近70%的人几乎没有食用奶制品的习惯。食用最高的群组,每天平均摄入量只有80.8克,还不到一小杯酸奶的量,这样小的量能否产生致癌作用暂且不论。 通过调查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调查问卷涉及的12个食品中,参与者摄入其他种类食物的量也有区别。 此外,还有很多饮食习惯也有致癌或抑癌的作用,比如摄入水果蔬菜是否新鲜,吃腌制食物、加工肉制品的频率,摄入发霉食物的可能,盐摄入量是否超标等等,都会对患癌风险产生影响。
其次,癌症高发群体是否与预期寿命增加有关也不得而知。 文章中,研究者发现,与不吃或少吃乳制品的人相比,有定期食用乳制品习惯的人:更可能是女性、受过高等教育、收入水平较高,并且健康情况通常更好。 这样的人群,是否因预期寿命更高才检出更高的癌症发病率也不得而知。有句俗话说,人只要一直活着,就一定会得癌。例如有些长寿国家,癌症发病率也很高。
另外,我国奶制品摄入仅为国际平均量的1/3,但乳腺癌和肝癌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奶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奶类人均年消费量110公斤左右,而我国只有36.2公斤(平均每天100克),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仅14.4公斤(与研究平均值相似,约每天40克),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总之,我国奶制品摄入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那我国癌症、乳腺癌和肝癌是不是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呢?
新发癌症:与世界平均水平一致 CA杂志发表了《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报告,全球每新增100个癌症患者,中国人就占了21个,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约为21.5%,这与我国人口占比是相似的。
乳腺癌:是全球平均的2倍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报告,2015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约为46.74/10万,肿瘤登记年报显示,中国乳腺癌发病率是全球平均的两倍。 肝癌:发病率居全球最高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显示,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居全球最高。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41万新发患者,占全球49.4%。 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肝癌发病率高于0.02%以上,是欧美地区的4倍左右,而欧美地区是乳制品消费大国。 也就是说,从全球癌症发病情况来看,不仅不与研究结果一致,甚至存在相反的情况。 所以,文章中研究团队也强调,若仅仅基于当前研究的结果,或者没有确保从其他来源摄取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就减少乳制品食用是不明智的。 事实上,牛奶是膳食中钙、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B2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比2016版指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有一个比较大的调整,就是将奶及奶制品的推荐摄入量由每天300克调整为每天300~500克,目前多国的研究也证实,摄入足够的奶制品对健康有益。只要没有特殊的禁忌情况,还是倡导每天都摄入奶制品。 好了,现在,大家可以放心拿起被放下的牛奶,继续愉快喝吧。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