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细胞分裂可能只是电场治疗起效的一部分原因。最近研究发现,电场治疗的抗癌效果可能还有另外两种重要机理。
第一,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让其它药物更好地进入癌细胞。
由于细胞膜上很多分子也是带电的,通过电场干扰能破坏它的完整性,从而增加药物进入细胞的比例。这能帮助解释为什么电场治疗能增强化疗药的效果。
第二,导致免疫性细胞死亡,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
体外研究发现,电场治疗能带来一种叫“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的效果,也就是杀死癌细胞的同时,激活体内的免疫细胞。最近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电场治疗能增加PD-1免疫疗法效果。
站在科研角度,这些新机理都很有意思, 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对现在的患者而言,不管机理如何,只要客观有效就是好消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三)
肿瘤电场治疗的上市,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抗癌研究领域。
很多科学家第一次听说肿瘤电场治疗的时候,是非常怀疑的,因为它很跨界,不属于传统生物制药的研究范畴,很多人都看不懂。发明肿瘤电场治疗的Palti博士,本身也不是做药的,而是生物物理和电生理学专家。
怀疑归怀疑,好的科学家喜欢质疑,但也会对未知事物保持开放心态。最后说服大家的,还是临床试验和客观数据。
2004年,第一篇肿瘤电场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发表,到2006年3期临床试验开启,再到2009年第二个3期临床试验开始,随着证明它有效的客观数据积累得越来越多,以前质疑的科学家和医生终于开始尝试理解,并接纳这种新型治疗手段。
由于很新颖,肿瘤电场治疗还有很多研究需要做。
比如,还有什么别的肿瘤类型能从中获益?
肿瘤电场之所以先被尝试用于恶性胶质母细胞瘤和恶性胸膜间皮瘤,是因为早期研究发现这两类癌细胞对电场治疗都非常敏感。理论上,肿瘤电场治疗应该是一种广谱的抗癌方法。在体外实验中,它对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卵巢癌等也都展现了疗效。目前有20多项临床试验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比如,为什么不同癌细胞适用的肿瘤电场频率不同?
治疗脑瘤的时候,肿瘤电场治疗的最佳频率是200千赫,而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时候,频率则是150千赫。都是癌细胞,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是癌细胞自己特性决定的,还是肿瘤生长环境决定的?
我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肿瘤电场治疗到底和什么疗法一起用最好?
相对单独使用,我更相信肿瘤电场治疗的价值主要在联合治疗中。由于它具有多种作用机理,包括干扰细胞分裂,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引起抗肿瘤免疫反应等,因此理论上可能和化疗药,靶向药,免疫药,甚至放疗联合使用,产生协同效应。
电场治疗到底临床是怎么起效的?怎么联用效果最好?性价比最高?这些答案不仅可以探索未知科学世界,还能引导我们开发更好的组合疗法。
总之,好戏才刚刚开始。期待更多的好消息! 致敬生命!
1. NovoTTF-100A versus physician's choice chemotherapy in recurrent glioblastoma: a randomised phase III trial of a novel treatment modality. Eur J Cancer, 2012. 48(14): p.2192-202.
2. Effect of Tumor-Treating Fields Plus Maintenance Temozolomide vs Maintenance Temozolomide Alone on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Glioblastom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2017. 318(23): p. 2306-2316.
3. Tumor-treating fields (TTFields) induce immunogenic cell death resulting in enhanced antitumor efficacy when combined with anti-PD-1 therapy.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2020 Mar 6.
4. Tumor treating fields increases membrane permeability in glioblastoma cells. Cell Death Discov. 2018 Dec 5;4:113.
5. Tumour Treating Fields in combination with pemetrexed and cisplatin or carboplatin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unresectable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STELLAR): a multicentre, single-arm phase 2 trial. Lancet Oncol. 2019 Dec;20(12):1702-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