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活一甲子

标题: 吃动结合 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打印本页]

作者: 再活一甲子    时间: 2021-10-20 17:52
标题: 吃动结合 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 下载次数: 1)
专家简介 刘蓉,博士,副主任医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二科副主任兼临床营养科主任,兼任中国女医师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委员,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体重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甘肃省营养学会药食同源与营养分会委员,甘肃省营养健康专家。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阿尔茨海默病成为导致老年人残疾和依赖他人照护的主因,也是社会成本最高的老年慢性病。据统计,全球有3000多万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我国65岁以上群体占比3.1%-7.7%,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日常如何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二科副主任兼临床营养科主任刘蓉给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
阿尔茨海默病 一旦确诊就是中晚期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一旦确诊,就已经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二科副主任兼临床营养科主任刘蓉介绍,上了年纪后,要多注意身体的变化,如果出现以下几个表现时,就要警惕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1.记忆力明显减退。记忆衰退是阿尔茨海默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但是对以前的事情甚至小时候的事情,反而记得清清楚楚,这种反常的现象往往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
2.语言表达出现困难。言语表达通常不流畅,词汇缺乏,不能确切表明自己的意愿,并常常忘词,常用“那个”“这个”替代一时间想不起来的词汇。有时会重复和不断赘述,比如经常反复问家属同一个问题,或反复讲述自己年轻时候的同一个故事。
3.难以完成经常做的事情。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出现了忘记做饭步骤、穿衣顺序。对于自己胜任了几十年的工作目前很难胜任,无法开发新的知识。在生活中很难完成复杂的工作,如洗衣机、手机、遥控器、电脑的使用。
4.定时、定位障碍。有些患病的老人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今天几号,明明在家附近却总是迷路。
5.判断力下降。对不知道的事情很难抉择,比如说:对金钱价值失去判断力,合理安排事件的能力降低,不能及时支付账单、更换衣服。
6.人格改变、行为异常。如以前性格温顺的人变得暴躁易怒,反之亦然;没有明确原因的沮丧、烦恼、恐惧或急躁。
7.兴趣丧失,不喜欢工作或社交。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甚至对过去最喜欢的爱好也觉得索然无味。有的患者能在电视机前呆坐好几个小时,又或者长时间地昏昏欲睡。
均衡饮食 限制动物脂肪和盐的摄入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也无特效治疗手段,加强早期预防是应对关键,“通过饮食和运动调节对阿尔茨海默病进行及早预防成为未来预防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手段。”刘蓉说,高脂饮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因此要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尤其要注意红肉、奶酪、甜点、油炸食物等的摄入量。饮食要均衡,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都要均衡摄取。每日食盐的摄取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
大脑需要大量的蛋白质来提供营养满足神经网络的运转。推荐老年人每天摄入的鱼和瘦肉加起来最好达到150克左右,牛奶和鸡蛋也要经常吃,乳糖不耐受者可以喝营养舒化奶,血脂偏高者可以两天吃1个全蛋。此外,大豆也是蛋白质补充的良好选择。老年人如果出现微量元素缺乏,很容易造成脑组织供血障碍,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风险,刘蓉建议,老年人适当补充富含锌和硒的食物,如虾、燕麦、花生、羊肉等。此外,还要摄入适量的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减少铝元素的摄入,尽量不要使用铝制炊具和餐具,因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与铝中毒有着一定的关系。
勤用脑多运动 提高睡眠质量
有研究表明,青壮年时期食欲旺盛,晚饭吃得过饱,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风险,“因此,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吃饭,吃饭时细嚼慢咽,在吃东西时要多咀嚼,在不进食时也可以空嘴咀嚼,七分饱即可。”此外,睡眠和认知功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因此,刘蓉建议,每天保持7个小时以上的有效睡眠(尽量连续),对于睡觉时间较晚的老年人来说,在睡前1小时可以喝热牛奶,既能够补充营养,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老年人要保持活力,可以通过读书、看报、打麻将等方式锻炼大脑,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可活跃脑细胞,减缓大脑老化。同时,要多运动,例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传统舞蹈、弹琴等。阿尔茨海默病具有发展慢、病程长等特点,一旦发展到中晚期,就没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需要及时识别早期症状,尽早到医院诊断,并且做好前期的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勤动脑、多运动,快乐健康地生活。






欢迎光临 再活一甲子 (http://www.zaihyjz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