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活一甲子

标题: 早期矫治的「为与不为」 [打印本页]

作者: 养生君    时间: 2022-5-11 20:50
标题: 早期矫治的「为与不为」
(, 下载次数: 540)
随着现今群众认知意识的提高、信息收获渠道的增多、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早期矫治”已为新时代父母熟知并接受。很多家长都会在早期开始对孩子进行“颜值管理”,甚至将二者划上等号,认为尽早关注并加以干预就可以塑造完美脸型。矫正医生很有义务分辨“为”与“不为”并让大家知晓。
除了遗传以外,后天环境也会影响容貌。呼吸或吞咽功能异常、扁桃体腺样体肥大以及一些不良习惯如吮指、咬唇、吐舌等都可能是改变面容的“罪魁祸首”。小习惯埋藏大隐患,牙齿与颌骨发育异常就由此而来。
所以家长在照看孩子日常起居的同时也要多费些心关注口腔习惯防患于未然,不要局限在“牙齿矫正最佳年龄12岁”的一刀切定律。一旦发觉有不良因素存在,请尽快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在早期通过一些可摘戴的矫治工具就能有效解决问题。
牙齿不仅有“应该”生长的位置,也有“应该”替换的顺序。第一颗长出的恒牙并不是人们最先数到的门牙,而是从外向里的第六颗(即我们常说的“六龄牙”)。家长奉行“乳牙会掉的,蛀坏了没关系”的歪理会白白葬送恒牙的生机。换牙有很多讲究:比如下颌先于上颌,女孩早于男孩。不同的换牙顺序会影响恒牙的排列,所以家长务必熟记正确顺序,可以打印表格对着孩子嘴里的情况细细核对。当然最推崇每隔半年到专业牙医处报到,针对不正确的替牙顺序,序列拔牙也是“可为”的方法之一——及时为恒牙准备好足够的空间,好让它安守本分乖乖生长。
早期矫治的“可为之处”很多,颇具未雨绸缪高瞻远瞩的意味,有早期干预的意识固然是好,但所有治疗都有适应证,操之过急一概而论反倒可能矫枉过正。知其为的同时也要知其不可为。
首先,孩子们处在生长发育的活跃阶段,颅颌面骨骼及牙列咬合均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换牙期的孩子都有“丑小鸭阶段”。大门牙之间有缝、新牙轻度拥挤并不需要迫切寻求早期矫治,静静等待乳恒牙替换完全,牙齿排列会相应整齐和谐,“丑小鸭”自会蜕变成“白天鹅”。而且单纯的牙齿拥挤、排列不整齐等问题还是选择在刚换完牙(一般12-13岁)开展矫正最为适宜。
其次,严重的骨性畸形即使早发现也是让矫正医生束手无策的。上颌骨发育不足做前牵引、下巴过长戴颏兜控制……一味寻求心理安慰的“迎难而上”基本徒劳无功。早期矫治注定在此失去它的价值,强行干预在本质上是对患儿及家属时间和经济上的极大损耗,甚至对成年后的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也带去困难。
另外,有些父母对“腺样体面容”的认知存在偏颇,认为切除了扁桃体腺样体就能一劳永逸,除去后患。其实造成同种结局的因素有多种,遗传、发育、习惯每一条都不能忽视,用“腺扁”这一叶障目实难见泰山真容。
合适的早期矫治能有效地降低错颌(应为“牙合”,下同)的严重程度、减轻恒牙列期及成人后的矫治负担,同时还有助于缓解患儿因错颌畸形造成自卑感和心理障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很欣慰现今“早期矫治”已经广为接受,而矫正医生的责任意识也要加强。一味关注替牙列期本身的错颌畸形是夸大作用;明显骨性畸形强调“逆天改命”是互相折腾;大肆推崇切除扁桃体腺样体能纠正面型是过度宣传。
最近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委会前任主委赵志河教授在学术会议上呼吁:某些早期矫治工具仅适用于部分替牙期不良习惯或轻度错颌畸形的纠正。戴用时间一般不超过1.5年。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是否造成关节疾病或牙根吸收。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神药,矫正工具能达到的效果也是有限的,矫正医生要在专业领域应给予病人正确的引导,要不要做、做了有没有用、又有多少作用都是需要权衡考量的。
错颌畸形的早期矫治是日益提升的社会经济水平下患儿的主观需求。在最佳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措施也是现代口腔错颌矫治专业发展的主流与方向。“花开堪折直须折”,把握时机至关重要,但所有问题都需要辩证、理性地去看待,值得做的尽早做,做不了的不强求,早期矫治的“为与不为”正是如此。
--END--
作者:瞿然奕 江凌勇





欢迎光临 再活一甲子 (http://www.zaihyjz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